行业背景:特色型高校最明显优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西南交通大学日前获准筹建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这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实验室,也是唯一建在非“985工程”高校的国家实验室。除了国家实验室外,该校还成功申建了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它们依托的都是该校在轨道交通领域国内最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综合优势。

  据2008年最新数据显示,在挂靠我国高校建设的14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有50个设在有行业背景的各类高校,比例超过30%。“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必须依托优势学科。”西南交通大学校长陈春阳的话指明了包括西南交大在内的一批特色型大学的强校之路。

  特色型高校面临新挑战

  我国特色型大学大多源于我国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出现的行业院校。从1993年到2004年,高教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调整,在原中央部委管理的571所高校中,有509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办高等教育的历史。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给行业特色型大学带来了较大的改革压力。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芳说:“在管理体制改革前,行业特色型大学隶属于行业主管部门,办学资源完全依附于行业主管部门,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而现在,这些学校不仅要基于公共组织的地位和身份去争取政府分配的资源,更主要的是要以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去交换资源。”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世纪之交的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当然也包括新的挑战。部门办学和直接管理高校的体制不存在了,但行业特色型高校长期积淀形成的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不应当改变,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色型强校引领行业发展

  除中国矿业大学外,目前全国涉煤高校大都因为各种原因改名换姓,涉煤专业也在不断缩减。但是中国矿大始终坚持能源与安全特色不动摇,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学校的科研项目大多以煤炭行业类项目为主体。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统计,2005年到2007年,该校与煤炭行业有关的科研项目占项目总数的80%,与矿山相关的科研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70%。在全国160多个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中,该校的科技服务对象已覆盖90多个。

  “行业背景是这些特色型大学最明显的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教所所长姚成郡说,“行业特色型高校只要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努力成为行业、区域的智力支撑,引领行业发展,在冲击世界先进水平上就最容易实现突破。”

  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东华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原属中国纺织总会的东华大学1998年划归教育部管理后,集中“十五”“211工程”的建设资金,全部投入材料、纺织、染整、服装4个国家重点学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从2003年起,该校连续6年获得11项国家科技三大奖;“纺织科学与工程”在全国80个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该学科第一;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2004年跃居世界同类学校第一,2005年和2006年已经超过世界9所同类学校的总和。

  鼓励非特色学科“借船出海”

  在发展目标定位上,东华大学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学校要马上发展成综合性大学,另一种则认为学校只要坚守特色,不用发展其他学科。对此,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说:“按照相关和有限的原则,我们要努力建设学科的生态,鼓励非特色学科‘借船出海’,特色带整体,整体促特色,在做强传统特色‘学科高峰’的同时,形成若干‘学科高原’。”

  这两种观点其实在行业背景的高校中屡见不鲜。在市场、招生、经费和舆论导向的压力下,不少行业特色型高校为求生存、谋发展,试图以规模扩展和综合来度过生存危机。也有的学校故步自封,专业设置狭窄,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应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不足,使学校发展停滞不前。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论坛上,与会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坚定了服务行业、助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特色办学、特色兴校成为共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说:“过于强调原有意义上的单一特色,会让特色学科陷入误区,特色型大学学科趋势将逐步综合化,综合化不是综合型,而是在特色或优势学科的带动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呈现多样性与多元特色。”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多学科协调发展要围绕学校的主干优势学科。”西南交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谢成枢举了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比如我们学校设立法律学科,那肯定比不过北大、人大或者政法类院校,所以我们的法律学科侧重于交通法、工程法等,这是体现我们特色的。再比如设立艺术学科,那肯定不能和艺术类院校一样,我们立足于工业设计,像高速列车车体外形以及车厢舒适度设计,这才是发挥我们的强项。”

  ■本报记者 杨晨光